过敏性紫癜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服用抗组胺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方式治疗。过敏性紫癜通常由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感染因素、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避免过敏原:明确并远离致敏物质是防治基础。常见过敏原包括海鲜、鸡蛋、牛奶等食物,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物,花粉、尘螨等环境因素。建议记录饮食日记辅助排查,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
2、抗组胺治疗: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H1受体拮抗剂可缓解皮肤瘙痒和风团。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血管渗出,需连续服用至症状消失后3-5天,嗜睡副作用较轻。
3、激素控制炎症: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关节肿痛或腹部症状。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毛细血管炎性损伤,初始剂量0.5-1mg/kg/d,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疗程不超过4周。
4、免疫调节治疗:严重病例需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调节Th1/Th2平衡,或进行血浆置换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这两种方式能快速改善肾损伤和消化道出血,需在三级医院实施。
5、并发症管理:肾型紫癜需联用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肠套叠需外科会诊。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腹痛加剧时需腹部超声排除急腹症。
日常需选择棉质宽松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发作期限制剧烈运动。饮食推荐山药粥、莲藕汁等健脾止血食材,避免羊肉、韭菜等发物。恢复期可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体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为宜。皮肤破损处用生理盐水清洁后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合并发热或血便需立即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