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洞流脓可通过局部消毒、外用抗生素、避免刺激、保持干燥、就医处理等方式治疗。耳洞流脓通常由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创伤摩擦、金属过敏、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1、局部消毒: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酒精每日清洁流脓部位,清除分泌物和结痂。消毒时用棉签单向擦拭,避免反复摩擦导致二次损伤。碘伏溶液也可替代酒精,但需注意过敏风险。
2、外用抗生素:
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外用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繁殖。涂抹前需清洁创面,每日用药2-3次,持续至红肿消退后3天。避免使用含激素药膏掩盖感染。
3、避免刺激:
暂时摘除耳钉或更换为钛合金/医用钢材质饰品。睡觉时避免压迫患侧耳朵,洗发时佩戴防水耳罩。禁止用手抓挠或挤压脓包,防止感染扩散至耳廓软骨。
4、保持干燥:
沐浴后立即用冷风吹干耳洞周围,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运动出汗后及时擦拭,可局部扑撒少量医用滑石粉吸收渗液。化脓期间暂停游泳、桑拿等涉水活动。
5、就医处理:
持续流脓超过1周或伴随剧烈疼痛、发热时需就诊。可能需进行脓液细菌培养,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形成脓肿时需切开引流,并发耳廓软骨炎需住院治疗。
恢复期饮食增加锌元素牡蛎、牛肉、南瓜籽和维生素C猕猴桃、西兰花促进伤口愈合,避免辛辣食物刺激。佩戴耳饰前用酒精浸泡消毒,新打耳洞6周内避免频繁更换饰品。日常护理可定期用茶树精油稀释后局部涂抹预防感染,但化脓期间禁用。耳洞异常渗液时及时咨询专业穿耳师或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