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慢性压力、创伤经历、器质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躯体症状、自杀倾向等症状。
1、情绪低落:
持续两周以上的显著情绪抑郁是核心症状,患者常感到空虚绝望,晨重夜轻现象明显。典型表现为无法通过娱乐活动改善心情,可能伴随无价值感或过度自责。日常可通过正念冥想、光照疗法缓解,重度需联合舍曲林、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
2、兴趣减退:
对既往热衷的活动丧失愉悦感,社交回避行为增加。患者可能停止兴趣爱好,回避朋友聚会,甚至疏于个人卫生。行为激活疗法可逐步恢复兴趣,结合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严重时需文拉法辛等双通道药物干预。
3、思维迟缓:
认知功能受损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决策困难,部分患者出现反应时间延长。临床常见工作记忆下降、语言流畅性降低,可能被误诊为痴呆。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思维模式,银杏叶提取物等促智药物可辅助治疗。
4、躯体症状:
非器质性疼痛、消化紊乱、睡眠障碍等躯体化表现占就诊主诉的60%。典型特征包括早醒、食欲骤变、慢性头痛,胃肠镜检查无异常。需排除甲状腺疾病后,采用米氮平改善睡眠,配合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
5、自杀倾向:
严重患者出现死亡相关思维,从被动轻生念头发展到具体计划。危险信号包括突然情绪平静、分配个人财产,需立即干预。电休克治疗对急性风险效果显著,联合锂盐增强药物应答,必须24小时监护。
抑郁症患者需保证富含色氨酸的饮食如香蕉、坚果,配合每日30分钟快走调节生物节律。护理重点在于消除病耻感,建立支持系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当出现体重骤变、持续失眠或自伤念头时,必须精神科急诊处理。康复期可采用园艺疗法、团体心理治疗预防复发,维持期药物需持续6-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