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典型症状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疼痛、月经异常等,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需进一步检查确认。
1. 临床症状评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症状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疼痛、月经异常等。痛经通常表现为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持续至月经结束,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慢性盆腔疼痛可能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下腹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性交疼痛多发生在深部性交时,可能与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或骶韧带有关。月经异常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
2.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环节。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子宫骶韧带增厚、触痛结节等。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前壁结节,伴有触痛。这些体征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但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确认。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影像学方法。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囊壁厚、内壁粗糙、囊内回声不均匀。磁共振成像MRI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灶并进行活检。
4. 实验室检查:
血清CA125水平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升高,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临床应用较少。
5.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需与盆腔炎性疾病、卵巢肿瘤、子宫腺肌病等疾病进行鉴别。盆腔炎性疾病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征象。卵巢肿瘤多表现为盆腔包块,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实性或囊实性肿物。子宫腺肌病多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回声不均。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方面,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有助于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