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可能传染给宝宝,具体风险取决于病毒类型和母婴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风险最高。传播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指病毒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产时感染是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导致;产后感染主要通过母乳喂养或密切接触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母婴传播风险较低。
1、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风险可达30%-90%,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携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新生儿出生后需在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90%以上的传播。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妊娠晚期接受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母乳喂养不是禁忌,但乳头皲裂时应暂停。
2、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风险约5%-10%,主要发生在分娩时。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但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时传播风险显著降低。母乳喂养不是禁忌,但乳头破损时应避免。新生儿需定期检测丙肝抗体和病毒核酸,确诊感染后需专科随访。
所有孕妇都应进行肝炎病毒筛查,阳性者需专科评估和治疗。分娩方式选择应根据产科指征,剖宫产不能完全阻断传播。新生儿护理需注意消毒隔离,按时接种疫苗。哺乳期母亲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出现肝功能异常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建议接种疫苗,共同预防肝炎传播。孕期保持均衡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