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艾与艾草的主要区别在于植物学分类、外观特征及药用功效。五月艾是菊科蒿属植物Artemisia indica,叶片裂片较宽、气味温和;艾草Artemisia argyi叶片呈羽状深裂、香气浓烈,两者在传统医学中应用侧重点不同。
1、植物学差异:
五月艾与艾草虽同属菊科蒿属,但为不同物种。五月艾学名为Artemisia indica,多分布于华南地区;艾草学名为Artemisia argyi,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北方。五月艾茎秆常带紫红色,株高可达1.5米;艾草茎秆灰白色,株高通常不超过1.2米。
2、叶片特征:
五月艾叶片呈宽卵形,裂片较宽且边缘锯齿较浅,背面密布白色绒毛;艾草叶片为羽状深裂,裂片细长如柳叶,叶背绒毛呈银灰色。新鲜艾草揉搓后散发的挥发油气味明显强于五月艾。
3、药用成分:
艾草的挥发油含量约0.2%-0.35%显著高于五月艾约0.1%-0.15%,其中桉油精、樟脑等成分比例更高。五月艾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含量相对突出,传统医学认为其清热功效更显著。
4、临床应用:
艾草多用于艾灸疗法,其燃烧持久性和穿透力更强;五月艾更常用于煎汤外洗或制作药枕。现代研究显示艾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可达85%,五月艾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更优。
5、采收时节:
艾草最佳采收期为端午节前后农历五月,此时叶片肥厚、药效成分富集;五月艾则在农历四月至五月采收,过早则药效不足,过晚则茎秆木质化。两者干燥后颜色差异明显,艾草呈灰绿色,五月艾偏黄绿色。
日常使用需根据需求选择:艾草适合制作艾条、足浴包等温经散寒用途,五月艾更适合制作驱蚊香囊或皮肤瘙痒外洗。孕妇使用艾草制品需谨慎,建议咨询中医师;采摘野生五月艾时需注意与有毒蒿类植物区分,叶片背面绒毛特征是最直观的鉴别点。保存时建议阴干后密封避光,防止挥发油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