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载量达到每毫升血液2000国际单位以上时,通常建议启动抗病毒治疗。具体治疗时机需结合肝功能、肝脏影像学及肝组织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病毒载量是评估乙肝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并非唯一依据。当病毒载量持续较高且伴随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或肝脏出现明显纤维化、肝硬化表现时,即使病毒载量未达上述标准,也可能需要及时干预。对于肝硬化患者,无论病毒载量高低,均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
抗病毒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阻止肝纤维化发展。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律服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肝功能及耐药情况,根据结果调整方案。
日常护理需严格禁酒,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饮食宜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丰富的蔬果。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每3-6个月复查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