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浮肿可通过抬高患肢、穿戴弹力袜、限制钠盐摄入、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等方式缓解。下肢浮肿通常由久站久坐、静脉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肾脏疾病、淋巴回流障碍等原因引起。
1、抬高患肢:
重力因素会加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平卧时将双腿垫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下垂姿势,每1-2小时改变体位,配合踝泵运动可增强肌肉泵作用。
2、压力治疗:
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能提供梯度压力,踝部压力20-30mmHg效果最佳。选择膝下或大腿长度款式,晨起穿戴、睡前脱下。压力治疗适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需持续使用3-6个月。
3、饮食调整:
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5克,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增加富含钾的香蕉、菠菜摄入,有助于平衡细胞内外液。蛋白质摄入维持在1-1.5克/公斤体重,选择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4、药物干预:
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可促进水分排出,螺内酯适用于醛固酮增多症。静脉活性药物如地奥司明、羟苯磺酸钙可改善微循环。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警惕低钾血症发生。
5、病因处理:
慢性心衰患者需规范使用β受体阻滞剂、ARNI类药物。肾病综合征需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淋巴水肿需专业消肿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建议终身穿戴压力袖套。
每日进行30分钟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睡眠时保持足部高于心脏平面。记录每日腿围变化,突然加重的双侧水肿需排查深静脉血栓。长期水肿患者应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合并呼吸困难或尿量减少需急诊处理。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避免穿过紧的裤袜影响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