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体质需避免高致敏性食物,主要包括海鲜、坚果、乳制品、鸡蛋及含人工添加剂食品。个体过敏原存在差异,建议通过专业检测明确致敏食物。
1、海鲜类:
甲壳类如虾、蟹和贝类如牡蛎、扇贝含有原肌球蛋白等强致敏蛋白,易引发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荨麻疹、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需注意加工食品中可能隐藏的海鲜成分,如鱼露、虾酱等调味品。
2、坚果类:
花生、腰果、杏仁等树坚果含vicilin和legumin等致敏蛋白,微量摄入即可诱发严重过敏。烘焙过程中高温不会破坏其抗原性,需警惕糕点、巧克力等交叉污染。部分患者可能对特定坚果过敏,需进行组分解析检测。
3、乳制品:
牛奶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是常见致敏原,婴幼儿多见但成人也可能持续过敏。发酵乳制品如奶酪致敏性可能降低,但重度过敏者仍需完全回避。注意阅读食品标签识别乳糖、乳清蛋白等成分。
4、禽蛋类:
鸡蛋卵白中的卵类粘蛋白和卵转铁蛋白为主要致敏成分,蛋黄过敏相对少见。疫苗培养可能含卵清蛋白,过敏体质者接种前需告知烘焙食品、意大利面等常含隐性蛋类成分。
5、食品添加剂:
苯甲酸、亚硫酸盐等防腐剂,胭脂红等人工色素可能诱发非IgE介导的过敏样反应。香肠、蜜饯、饮料等加工食品含量较高,建议选择新鲜天然食材。部分患者对味精敏感可能出现"中餐馆综合征"。
除严格回避已明确的致敏食物外,建议过敏性体质者建立饮食日记记录反应,选择当季新鲜食材替代高风险食品。烹饪方式上优先采用蒸煮等低温处理,减少高温油炸产生的致敏物质。日常可补充维生素C、益生菌等辅助调节免疫功能,但需注意补充剂本身可能含过敏原。外出就餐时应主动询问食材成分,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应急。孕期和哺乳期妇女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营养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