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本身不会传染。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后形成的瘢痕组织,属于器官病理改变,并非由病原体直接引起。
导致肝硬化的病因中,部分原发病具有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肝炎可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血吸虫病通过疫水接触传播;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则无传染性。日常共餐、握手等接触不会传播肝硬化。
1、传染性病因引起的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亚洲地区肝硬化的主要传染性病因。病毒通过破损皮肤黏膜进入血液传播,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早期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此类患者家庭成员应接种疫苗,避免共用剃须刀等物品。
2、非传染性病因引起的肝硬化: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日均酒精摄入超过40克约2两白酒持续5年即存在风险。非酒精性脂肪肝则与肥胖、糖尿病相关,需通过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来干预。这两种类型均需严格戒酒并采用低脂饮食。
肝硬化患者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钠盐以预防腹水。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腹部撞击。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肝弹性检测,出现呕血、意识模糊等并发症征兆需立即就医。家庭成员应协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共同营造低盐、无酒的居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