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综合判断,典型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及扑翼样震颤。
一、核心症状识别:
肝性脑病早期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昼夜颠倒等轻微精神症状,易被误认为疲劳。病情进展后可出现言语混乱、嗜睡或躁动,严重时陷入昏迷。特征性体征是扑翼样震颤,患者双臂平举时出现手腕不自主拍打动作。部分患者呼气中带有特殊霉臭味肝臭,与肝脏代谢功能异常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依据:
血氨检测是重要辅助手段,多数患者动脉血氨水平超过47μmol/L。需同步评估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凝血功能异常INR延长提示肝脏合成能力下降。慢性肝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时需警惕。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脑出血等其它疾病,肝硬化患者CT可见脑水肿改变。
三、诱因与基础疾病排查:
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是常见诱发因素。长期饮酒史或病毒性肝炎病史患者突发精神异常应优先考虑。需排查是否近期过量摄入高蛋白饮食或使用镇静药物。门体分流术后患者即使无肝硬化也可能出现肝性脑病,这种情况称为门体分流性脑病。
确诊后需立即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不超过40克,优先选用植物蛋白。口服乳果糖可酸化肠道减少氨吸收,利福昔明能调节肠道菌群。日常需监测体重变化和24小时尿量,保持大便每日2-3次。睡眠障碍者避免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建议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肝硬化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血氨及Child-Pugh评分,家中备用药需避免含氨制剂如氯化铵。出现性格改变或计算能力下降时及时就医,避免驾驶等高风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