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调整环境、补充水分、适当休息等方式快速缓解。体温升高通常由感染、炎症反应、代谢异常、免疫应答、中暑等因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冰袋冷敷额头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禁止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酒精中毒。儿童可选用退热贴,持续作用4-6小时。
2、药物干预:
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设定点,用药间隔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联合使用不同退热药。
3、调整环境:
保持室温20-24℃为宜,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促进散热。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导致热量蓄积。夜间睡眠时可适当减少被褥厚度,利于机体自然降温。
4、补充水分:
发热时每公斤体重需增加5-10毫升饮水量,选择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水分补充能预防脱水并促进代谢废物排出,排尿量应维持在每小时1毫升/公斤以上。避免饮用含糖饮料以免加重细胞脱水。
5、适当休息:
减少体力活动可降低机体产热,卧床时保持半卧位利于呼吸散热。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修复,午间可安排30分钟小憩。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诱发体温反弹。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蔬菜粥等易消化食物,每日分6-8次少量进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橙子等水果,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体温持续超过39℃或伴有意识改变、皮疹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退热后仍需观察3天,注意有无咳嗽、腹泻等伴随症状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