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和尿道是泌尿系统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尿液输送和排出的功能。
1、输尿管结构: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肌性管道,连接肾脏与膀胱,长度约25-30厘米。管壁由三层平滑肌构成,通过节律性蠕动将肾脏产生的尿液推向膀胱。输尿管存在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位,分别位于肾盂连接处、跨越髂血管处和膀胱壁内段,这些部位易发生结石嵌顿。
2、尿道解剖:
尿道是从膀胱通向体外的管道,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性尿道长约18-20厘米,兼具排尿和排精功能,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女性尿道仅3-5厘米,单纯排尿功能,开口于阴道前庭。尿道黏膜含有分泌腺体,可形成保护性黏液屏障。
3、功能协同:
输尿管负责将肾脏滤过的尿液单向输送至膀胱,每分钟约蠕动1-5次。膀胱充盈后,尿道括约肌松弛实现排尿。两者协同维持泌尿系统压力平衡,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的抗反流机制可防止尿液逆流。
4、病理关联:
输尿管结石可能由代谢异常或尿路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腰部绞痛和血尿。尿道炎常与细菌感染有关,淋球菌或大肠杆菌是常见病原体,症状包括尿频尿痛和异常分泌物。两者均可通过超声或膀胱镜检查确诊。
5、临床处置:
输尿管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取石。尿道感染需根据病原学选择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或磷霉素。尿道狭窄需行尿道扩张术或尿道成形术,严重者需留置导尿管。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饮水量,减少高草酸食物摄入如菠菜和坚果。适度进行跳跃运动有助于细小输尿管结石排出,凯格尔运动可增强尿道括约肌控制力。出现持续腰痛、排尿困难或血尿症状时应及时泌尿外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