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眼外伤主要包括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热烧伤、辐射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五种类型。
1、机械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是最常见的眼外伤类型,包括钝挫伤和穿通伤。钝挫伤多由拳头、球类等物体撞击导致,可能引发前房积血、晶状体脱位等症状。穿通伤常见于尖锐物体刺入,如铁丝、玻璃碎片等,可能造成角膜裂伤、眼球内容物脱出等严重后果。机械性损伤需根据损伤程度选择清创缝合、玻璃体切除等治疗方式。
2、化学性损伤:
化学性损伤分为酸性和碱性两类。酸性物质如硫酸会造成蛋白质凝固形成保护膜,损伤相对局限;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具有强渗透性,易引起角膜混浊、虹膜睫状体炎等深层损害。现场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后续可能需要羊膜移植或角膜移植等治疗。
3、热烧伤:
热烧伤包括火焰烧伤和高温液体烫伤。轻度表现为眼睑皮肤红肿,重度可导致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缺血坏死。治疗需预防感染,使用人工泪液保持湿润,严重者需进行眼睑成形术。焊接等职业暴露产生的紫外线灼伤也属此类,常表现为剧烈疼痛、畏光等症状。
4、辐射性损伤:
辐射性损伤主要来自紫外线、红外线和电离辐射。紫外线过量暴露会引发电光性眼炎,表现为结膜充血、角膜点状脱落。红外线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白内障,电离辐射则可能损伤视网膜。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辐射眼镜、控制暴露时间等。
5、生物性损伤:
生物性损伤指微生物或动植物造成的伤害,如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眼内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蜂蜇、植物刺伤等物理性损伤。这类损伤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严重感染可能需玻璃体注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
预防眼外伤需加强劳动保护,操作危险物品时佩戴防护眼镜。日常避免直视强光源,儿童需远离尖锐物品。化学物品接触眼睛后要立即冲洗,机械性损伤切忌揉眼。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有助于角膜修复。适度进行眼球转动训练可增强眼肌协调性,但外伤急性期需保持静养。出现视力骤降、持续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