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可能由局部刺激、真菌感染、维生素缺乏、口腔扁平苔藓、白斑病等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1、局部刺激:
长期吸烟、饮酒或佩戴不合适义齿造成的机械摩擦可导致黏膜角化过度。临床表现为界限清晰的灰白色斑块,表面粗糙呈皱纹纸状。去除刺激因素后多数病变可自行消退,顽固性白斑需采用冷冻或激光治疗。
2、真菌感染:
念珠菌性白斑好发于颊黏膜与舌背,表现为擦不掉的白色凝乳状斑片,刮除后可见充血基底。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有关,需配合制霉菌素含漱液、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
3、营养缺乏:
维生素B12或铁元素缺乏时,舌黏膜可出现地图状白色斑片伴烧灼感。血清学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补充复合维生素B、硫酸亚铁制剂后症状改善,日常需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摄入。
4、扁平苔藓:
口腔黏膜出现网状或树枝状白色条纹,周围伴充血糜烂,可能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病变常对称分布于颊黏膜,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他克莫司可缓解症状。
5、白斑病变:
癌前病变性白斑表面呈颗粒状或疣状突起,基底硬结,好发于舌腹与口底。组织病理检查可见上皮异常增生,需通过手术切除、光动力治疗进行干预,定期随访监测恶变倾向。
日常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避免黏膜损伤,戒烟限酒减少刺激因素。饮食注意补充锌、维生素A等黏膜修复营养素,适量食用猕猴桃、胡萝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出现白斑持续增大、出血或溃疡时,应及时进行组织活检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