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可能由慢性感染刺激、尿路梗阻、膀胱结石、激素水平异常、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
1、慢性感染刺激:
长期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是腺性膀胱炎的主要诱因。细菌性膀胱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时,膀胱黏膜在持续炎症刺激下会发生腺上皮化生。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会破坏膀胱黏膜屏障。
2、尿路梗阻:
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导致的排尿不畅会使尿液滞留膀胱,增加细菌滋生机会。膀胱内压力持续升高还会造成黏膜缺血缺氧,促进腺上皮异常增生。男性患者多与前列腺疾病相关,女性患者常见于盆腔器官脱垂。
3、膀胱结石:
结石长期摩擦膀胱黏膜可导致机械性损伤,同时容易藏匿细菌引发感染。磷酸铵镁结石最易诱发黏膜病变,其表面粗糙且常伴有尿素分解菌感染。结石引起的局部刺激会加速膀胱黏膜腺体化生进程。
4、激素水平异常:
雌激素水平变化与腺性膀胱炎发生相关,绝经后女性发病率升高可能与此有关。动物实验显示雌激素能促进膀胱移行上皮向腺上皮转化。部分患者存在膀胱组织中雌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的现象。
5、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发病过程。部分患者膀胱黏膜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存在局部免疫反应异常。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预防腺性膀胱炎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建议多食用蔓越莓、蓝莓等富含原花青素的水果,限制咖啡因及酒精摄入。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功能,改善排尿控制能力。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发展为慢性病变。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膀胱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