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否严重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可控的慢性疾病,但若长期未规范治疗可能引发胃溃疡、胃出血甚至癌变。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与黏膜损伤程度、是否伴随萎缩性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症状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风险等因素相关。

慢性胃炎早期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等轻微症状,此时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及药物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胃黏膜仅存在浅表性炎症时,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胃黏膜保护剂配合奥美拉唑等抑酸药即可缓解症状。

当胃黏膜出现糜烂、出血或病理检查提示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时,疾病风险显著升高。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萎缩性胃炎可能逐步发展为胃癌,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监测。伴随严重贫血、体重骤降或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时,提示可能存在胃穿孔或恶性病变,须立即就医。

慢性胃炎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腌制、烟熏及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并规律进餐。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胃镜,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根除治疗。合并焦虑抑郁情绪可能加重症状,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干预。日常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出现柏油样便或持续疼痛应及时消化科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