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感染可能由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羊膜腔穿刺、胎盘异常、母体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胎儿监测、终止妊娠、支持治疗、预防感染等方式干预。

1、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是导致宫内感染的常见原因,胎膜破裂后细菌可能通过阴道上行进入宫腔。孕妇可能出现发热、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味等症状。临床常用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同时需监测胎儿心率及宫缩情况。胎膜早破超过24小时未处理时感染风险显著上升。
2、生殖道感染
孕妇患细菌性阴道病、淋病或衣原体感染时,病原体可能经宫颈扩散至宫腔。典型表现包括阴道分泌物增多、尿频尿痛等。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如甲硝唑治疗厌氧菌感染。未及时控制的生殖道感染可能引发绒毛膜羊膜炎。
3、羊膜腔穿刺
侵入性产前诊断操作可能将外界细菌带入羊膜腔,操作后出现持续宫缩或胎动异常需警惕感染。预防性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降低风险。羊膜腔感染可能诱发早产,需密切监测孕妇体温及炎症指标变化。

4、胎盘异常
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等异常情况可能破坏胎盘屏障功能,增加病原体血行传播概率。孕妇可能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胎心过速。超声检查可发现胎盘形态异常,严重时需考虑提前终止妊娠并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
5、母体免疫力低下
妊娠合并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时,母体免疫防御能力下降。这类患者可能表现为隐匿性发热伴C反应蛋白升高。除抗感染治疗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预防宫内感染需重视孕前检查治疗生殖道炎症,妊娠期避免盆浴及性生活过度频繁。出现阴道流液或发热症状应立即就医,确诊后需卧床休息并保持会阴清洁。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发酵乳制品有助于维持菌群平衡。定期产检监测胎儿发育情况,严重感染时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