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征,常见情况包括妊娠期并发症、产程异常及胎儿窘迫等。临床决策需综合评估母婴安全,避免非必要干预。
1、产程停滞:
宫缩乏力导致活跃期宫口扩张停滞超过4小时或第二产程超过2小时时,需使用催产素加强宫缩。这种情况可能与产妇疲劳、胎位异常或骨盆狭窄有关,通常伴随宫缩频率不足、强度减弱。静脉滴注缩宫素是标准处理方式,需持续胎心监护以防子宫过度刺激。
2、妊娠并发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或胎盘功能减退等病理状态可能需计划性引产。这些疾病易导致胎盘灌注不足,表现为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或胎心监护异常。使用前列腺素制剂软化宫颈后,常联合低剂量催产素诱发规律宫缩。
3、胎膜早破:
足月胎膜早破12小时未临产者需考虑催产素引产。破膜后子宫内感染风险每小时增加1%,临床可见阴道分泌物异味、母体发热或胎儿心动过速。引产前需评估B族链球菌感染状态,必要时预防性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
4、过期妊娠:
妊娠达41周仍未临产需评估宫颈条件,Bishop评分≥6分可直接使用催产素。胎盘老化可能导致羊水粪染、胎心变异减少等胎儿缺氧征象。引产前需通过超声确认羊水指数及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5、母体指征:
严重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需提前终止妊娠的情况适用催产素引产。这类疾病在妊娠晚期常加重心脏负荷,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下降。引产需在心内科监护下进行,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循环超负荷。
合理使用催产素需配合体位调整、分娩镇痛等辅助措施。左侧卧位可改善胎盘灌注,硬膜外麻醉能降低应激反应。饮食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粥类、面条,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宫缩间隙期适当走动或使用分娩球活动骨盆,但胎膜早破者需卧床监测。出现宫缩过频、持续腹痛或胎心异常等不良反应时需立即停止给药并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