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可通过血压升高、蛋白尿和器官功能异常等典型症状进行判断,需结合产前检查结果由医生确诊。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高血压疾病,通常在妊娠20周后出现。诊断标准包括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且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肺水肿或视觉障碍等终末器官受累表现。对于高危孕妇,如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多胎妊娠者,需加强孕期监测。
1、典型症状识别:
血压异常是最早出现的警示信号,孕妇需定期测量血压。若血压持续升高伴头痛、视力模糊、上腹疼痛等症状,提示病情进展。蛋白尿检测需通过24小时尿液收集,尿试纸筛查阳性者需进一步确认。水肿虽常见于正常妊娠,但突发性面部或手部明显水肿需警惕。
2、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常规可发现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检查可见血肌酐上升。尿酸水平增高也是辅助诊断指标之一。超声检查可评估胎儿生长受限和羊水过少等情况,多普勒血流监测能发现子宫动脉血流异常。
3、特殊检测方法:
胎盘生长因子和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检测有助于早期预测。对于疑似病例,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痉挛是重要体征。心功能评估对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尤为重要,胸部X线可发现肺水肿征象。
预防子痫前期需从孕早期开始规范产检,高危人群建议每日补钙。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钠盐每日不超过6克。适度进行孕期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保证充足睡眠,左侧卧位改善子宫胎盘血流。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产后仍需监测血压至产后12周,部分患者可能持续存在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