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可通过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粪便酸度检测、基因检测和症状观察等方式检查。
1、氢呼气试验:
氢呼气试验是诊断乳糖不耐受的金标准。患者需空腹饮用含乳糖溶液,随后每隔30分钟通过专用设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氢气浓度。乳糖不耐受者因肠道无法分解乳糖,未吸收的乳糖被结肠细菌发酵产氢,导致呼气中氢气含量显著升高。该检查无创且准确率可达90%以上,但需注意检查前需禁食12小时并避免使用抗生素。
2、乳糖耐量试验:
通过测量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变化判断乳糖分解能力。空腹状态下口服乳糖溶液后,分别在30分钟、1小时、2小时采血检测血糖。正常人群乳糖分解后血糖会上升20mg/dL以上,而乳糖酶缺乏者血糖升高不明显。该方法受个体代谢差异影响较大,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粪便酸度检测:
适用于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筛查。未分解的乳糖在结肠发酵会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和乳酸,使粪便pH值降至5.5以下。采集新鲜粪便样本进行酸碱度检测和还原物质测定,若同时存在低pH值与还原糖阳性可辅助诊断。该方法操作简便但特异性较低,需排除轮状病毒感染等干扰因素。
4、基因检测:
通过分析LCT基因多态性判断原发性乳糖不耐受风险。亚洲人群常见与乳糖酶活性下降相关的C/T-13910基因突变,基因型为CC纯合子者发生乳糖不耐受概率达90%以上。该检查只需采集口腔黏膜细胞,结果稳定不受饮食影响,但不能反映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情况。
5、症状观察:
采用饮食排除法进行初步判断。记录摄入乳制品后是否出现腹胀、腹泻、肠鸣等典型症状,停止摄入后症状是否缓解。建议用2周时间进行饮食日记追踪,同时排除牛奶蛋白过敏等类似疾病。该方法主观性强,需结合客观检查验证,但适合作为日常自我筛查手段。
确诊乳糖不耐受后,建议选择无乳糖奶粉或添加乳糖酶的奶制品替代普通乳品,日常可尝试分次少量饮用牛奶每次不超过100ml以提高耐受性。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奶酪中乳糖含量较低,可作为钙质补充来源。同时注意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隐藏乳糖成分。对于婴幼儿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配方奶粉,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长期规避乳制品者应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