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精力旺盛、好奇心强,表现为频繁跑跳、注意力短暂分散属于正常现象。多动症的核心症状需满足注意力缺陷、冲动行为及过度活动持续6个月以上,且明显影响学习和社交功能。
一、正常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
正常儿童的好动行为具有目的性和情境适应性,例如在游乐场兴奋奔跑但能听从指令停止。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则表现为无目的、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如上课时突然离开座位、难以安静完成作业。注意力方面,正常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专注30分钟以上,而多动症患儿持续专注时间通常不足10分钟,伴随频繁打断他人对话等冲动表现。
二、多动症的医学评估标准:
诊断需结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两类症状各存在6项以上,且症状出现在12岁前。常见伴随表现有学习困难、情绪控制障碍或人际关系紧张。需排除听力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导致的类似行为。
家长可记录孩子日常行为表现,如写作业时是否频繁起身、是否总丢三落四,结合教师反馈初步判断。若怀疑多动症,建议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通过康纳斯量表等专业评估确诊。日常可通过结构化作息、感觉统合训练改善行为,保证每日1小时户外活动,减少高糖饮食摄入。避免随意贴标签伤害孩子自尊,多数好动儿童通过科学引导能逐渐建立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