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出现小疙瘩可能由毛囊炎、痤疮、湿疹、脂溢性角化病或传染性软疣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
1、毛囊炎:
毛囊炎是毛囊周围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油脂分泌旺盛区域。表现为红色丘疹伴疼痛或脓头,多与出汗过多、清洁不足或刮剃毛发不当有关。轻度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反复发作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痤疮:
痤疮由皮脂腺导管堵塞合并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导致,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初期为白头或黑头粉刺,进展期形成炎性丘疹、囊肿。需避免挤压,外用维A酸类药物调节角质代谢,中重度可联合口服多西环素控制炎症。
3、湿疹:
湿疹属于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与遗传、环境刺激或免疫异常相关。皮损呈多形性,急性期有红斑、丘疹和水疱,伴明显瘙痒。需远离过敏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口服抗组胺药。
4、脂溢性角化病:
中老年人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俗称老年斑。表现为褐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粗糙,可能与紫外线暴露或皮肤老化有关。通常无需治疗,影响美观可通过冷冻或激光去除,但需与皮肤癌鉴别。
5、传染性软疣:
由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儿童多见。特征为肤色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脐凹,可通过接触传播。多数可自愈,顽固病例可采用液氮冷冻或刮除术,需注意避免搔抓导致自体接种。
日常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产品。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出汗后及时擦干。饮食宜清淡,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观察皮损变化,若出现快速增大、破溃不愈或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恶性病变。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皮肤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