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后肛门疼痛常见于肛裂、痔疮或肛周感染,可能由大便干燥、局部炎症、静脉曲张等因素引起。
1、肛裂:
肛裂是肛门皮肤或黏膜的撕裂伤,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便后可能持续数小时。新鲜裂口呈线性,陈旧性裂口可能形成溃疡。保持大便软化是关键,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润肠药物。
2、痔疮发作:
内痔脱出或外痔血栓形成时,肛门会出现胀痛感,可能伴有便血。静脉回流受阻是主要诱因,久坐、便秘会加重症状。温水坐浴能缓解不适,严重时需要硬化剂注射或结扎治疗。
3、肛周脓肿:
肛门腺体感染形成脓腔时,会出现跳痛并伴随发热。早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后期可能破溃流脓。需及时抗感染治疗,形成脓肿后需切开引流。
4、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可能引起肛门溃疡,疼痛呈持续性。常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肠道症状。需要肠镜检查确诊,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
5、肛门湿疹:
局部皮肤过敏或真菌感染会导致灼痛感,伴有瘙痒和脱屑。潮湿环境、过度清洁是常见诱因。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搔抓,必要时使用抗真菌药膏。
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饮用2000毫升水,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排便时勿过度用力,便后用温水清洗代替用力擦拭。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便血时需及时就医,肛肠科专科检查可明确诊断。规律作息和提肛运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