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胎盘垂直传播、分娩过程接触感染。临床表现分为早期2岁内发病和晚期2岁后发病,早期症状有肝脾肿大、皮疹、贫血,晚期可致骨骼畸形、神经性耳聋等永久性损害。
1、传播机制:
病原体梅毒螺旋体可穿透胎盘屏障,在妊娠4个月后造成胎儿感染。未经治疗的孕母在病程早期一期、二期梅毒传染风险高达80%,潜伏期梅毒孕妇仍有10%-30%的垂直传播概率。分娩时接触产道分泌物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
2、早期症状:
出生后3个月内出现的典型三联征包括:皮肤黏膜损害铜红色斑丘疹、肛周扁平湿疣、肝脾淋巴结肿大、溶血性贫血。特征性表现为口周放射状裂纹皲裂、鼻塞伴血性分泌物梅毒性鼻炎,部分患儿出现骨软骨炎导致假性瘫痪。
3、晚期损害:
2岁后出现的永久性器官损伤包括哈钦森三联征锯齿状门牙、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骨骼系统表现为鞍鼻畸形、军刀胫,神经系统可进展为麻痹性痴呆。这些损害与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相关。
4、诊断方法:
确诊需结合母亲梅毒血清学检测TPPA/RPR和新生儿实验室检查。婴儿血清IgM抗体检测、病变部位暗视野显微镜检发现螺旋体具有确诊价值。X线可见长骨干骺端炎性改变,脑脊液检查可发现神经梅毒证据。
5、干预措施:
孕期规范青霉素治疗可使胎儿感染率降至1%以下。确诊患儿需接受10-14天静脉青霉素治疗,神经梅毒需延长疗程。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赫氏反应,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所有暴露新生儿应随访血清学检测至18月龄。
预防先天性梅毒需加强孕前筛查,所有孕妇应在首次产检时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高风险人群需在孕晚期重复检测。新生儿护理需注重皮肤黏膜清洁,避免继发感染。哺乳期母亲经规范治疗后可以母乳喂养,但乳头皲裂时应暂停。生长发育监测需重点关注视力听力筛查及骨骼发育评估,建议每3个月进行专项随访直至2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