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在病程、症状、病因及治疗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急性盆腔炎起病急骤,多由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下腹剧痛、高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慢性盆腔炎病程迁延超过3个月,常因急性期未彻底治愈导致,症状以反复下腹隐痛、腰骶酸痛为主。急性期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等抗生素,严重者需腹腔镜引流;慢性期以物理治疗、中药灌肠等综合管理为主。
1、病程差异:急性盆腔炎发病突然,病程通常在1个月内,症状明显且进展迅速;慢性盆腔炎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症状反复发作。急性期需立即就医控制感染,慢性期需长期调理避免盆腔粘连。
2、症状特点:急性期出现39℃以上高热、下腹压痛反跳痛,阴道可见脓性分泌物;慢性期表现为间断性钝痛,劳累后加重,可能伴月经紊乱。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并冰敷缓解疼痛,慢性期可通过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病因区别:急性盆腔炎80%由性传播病原体引起,常见淋病奈瑟菌合并厌氧菌感染;慢性盆腔炎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形成输卵管积水或盆腔结缔组织增生。急性期应做宫颈分泌物培养指导用药,慢性期需排查结核等特殊感染。
4、检查方法:急性期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超声可见输卵管增粗;慢性期影像学可见输卵管闭塞或盆腔包裹性积液。急性期推荐CT评估脓肿范围,慢性期建议子宫输卵管造影评估生育功能。
5、治疗原则:急性期需住院静脉输注抗生素,严重脓肿需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引流;慢性期采用超短波理疗联合活血化瘀中药,不孕患者可考虑腹腔镜松解粘连。
急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期间需禁性生活,饮食以高蛋白流质为主;慢性患者建议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可食用茯苓山药粥健脾祛湿。两者均需定期妇科复查,避免穿紧身裤压迫盆腔,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急性发作期间禁止盆浴,慢性调理阶段可尝试艾灸关元穴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