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白内障可以避免。关键在于严格遵医嘱使用可能诱发白内障的药物,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早期发现病变。
一、药物性白内障的诱发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物或缩瞳剂是主要诱因。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或全身用药超过1年者风险显著增加,表现为晶状体后囊下混浊。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可沉积于晶状体前囊,缩瞳剂毛果芸香碱则通过改变房水成分影响晶状体代谢。
二、预防措施的实施路径:
需用药者应选择最小有效剂量,采用局部给药替代全身用药。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每3个月需裂隙灯检查,发现早期混浊应立即减量或更换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时需加强血糖监测,高血糖会加速晶状体损伤。青光眼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缩瞳剂,可改用前列腺素衍生物类降眼压药物。
三、高风险人群的特殊防护:
儿童、老年人及免疫性疾病患者需重点防护。儿童使用激素治疗哮喘或肾病时,疗程超过3个月建议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老年人用药前应评估基线晶状体状态,存在轻度混浊者避免使用吩噻嗪类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时,建议每6个月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患者日常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每日补充含叶黄素、维生素C的深色蔬菜。适度进行乒乓球等调节焦距的运动,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红外线或微波环境。出现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就诊,早期发现可通过抗氧化治疗延缓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