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可通过典型症状和接触史初步判断。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水疱或脱屑,且近期接触过可疑物质时需高度怀疑。
接触性皮炎分为刺激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两类。刺激性皮炎通常在接触强酸、强碱等物质后迅速出现症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灼痛感。过敏性皮炎存在潜伏期,接触致敏原后24-72小时出现丘疹、水疱,伴有剧烈瘙痒。两种类型都可能伴随皮肤肿胀、渗出或结痂。
1、典型症状识别:
接触性皮炎最显著的特征是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形状与接触物相关。金属过敏常见于耳垂、手腕等佩戴饰品的部位,植物过敏多呈线状分布。急性期可见水肿性红斑、密集小丘疹,慢性反复接触会导致皮肤增厚、苔藓化。
2、接触史追溯:
详细回忆发病前48小时接触过的物品,包括化妆品、清洁剂、金属饰品、植物等。职业暴露需特别关注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儿童患者需排查玩具、彩笔等日常用品。部分迟发型过敏反应需追溯更早的接触史。
3、医学检查手段:
斑贴试验是诊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金标准,将常见致敏原贴于背部皮肤,48小时后观察反应。皮肤镜可辅助鉴别皮炎与湿疹,必要时行皮肤活检排除其他皮肤病。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升高有助于判断过敏状态。
日常需避免搔抓患处,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发作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欧米伽3脂肪酸。用温水清洁皮肤后及时涂抹无香料保湿霜,外出时做好物理防晒。若皮损持续扩大或出现全身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