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的确诊需结合典型症状、病史和医生检查,常见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反复发作的皮疹。
1、典型症状识别:
异位性皮炎的特征性症状包括皮肤剧烈瘙痒,尤其在夜间加重,伴有红斑、丘疹或渗出性皮损。好发部位为面部、颈部、肘窝和腘窝等皮肤皱褶处。婴幼儿期多表现为面部和四肢伸侧的红肿渗出,儿童期以肘窝、腘窝苔藓样变为特征,成人期常见手部、眼周慢性湿疹样改变。症状常呈慢性复发性,冬季加重夏季缓解。
2、病史评估要点:
需关注个人或家族过敏史,约70%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婴幼儿期,60%患者在1岁前出现症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接触刺激物、精神压力等常诱发或加重病情。母乳喂养史、早期抗生素使用等也可能影响疾病发生。
3、医学检查方法:
皮肤科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评估皮损形态和分布特点。必要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辅助诊断,但需注意这些检查可能出现假阳性。皮肤活检仅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采用,病理可见角化不全、海绵水肿等湿疹样改变。诊断标准主要参考Hanifin和Rajka标准,需满足主要特征中的3项及以上。
日常护理需避免过度清洁,使用无刺激沐浴产品,沐浴后立即涂抹保湿霜。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室温保持在20-22℃为宜。饮食上注意记录食物日记,排除可能诱发过敏的食材如牛奶、鸡蛋等。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出汗后需及时清洁。心理方面需减轻焦虑情绪,保证充足睡眠。若瘙痒严重影响生活,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紫外线光疗等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