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长期卧床出现褥疮可通过定期翻身、创面清洁、减压护理、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褥疮通常由局部持续受压、皮肤潮湿、营养不良、血液循环障碍和感染等原因引起。
1、定期翻身:
每2小时协助患者改变体位是预防和治疗褥疮的核心措施。采用30度侧卧位交替减压,避免骨突部位持续受压。使用气垫床或泡沫垫分散压力,特别注意骶尾部、足跟等易发部位。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拽造成皮肤剪切伤。
2、创面清洁:
根据褥疮分期选择处理方式,Ⅰ期红斑用生理盐水清洁后保持干燥;Ⅱ期水疱需无菌抽液后覆盖水胶体敷料;Ⅲ-Ⅳ期溃疡需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使用银离子敷料控制感染。每次换药观察创面颜色、渗液量和周围皮肤状况。
3、减压护理:
除定时翻身外,可采用悬浮式气垫、凝胶垫等减压工具。保持床单平整无皱褶,避免衣物接缝处摩擦。坐轮椅者需每15分钟调整重心,使用环形坐垫分散坐骨结节压力。骨突部位可贴敷泡沫敷料作为额外保护层。
4、药物治疗:
合并感染时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莫匹罗星等。局部可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疼痛明显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避免使用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5、营养支持:
每日保证1.2-1.5g/kg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补充维生素C100-200mg/日和锌15-20mg/日促进胶原合成。吞咽障碍者可采用肠内营养制剂,必要时静脉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护理过程中需每日测量体温观察感染征象,记录褥疮大小、深度变化。保持室温22-26℃避免出汗,使用温和pH值清洁剂沐浴。鼓励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与患者沟通减轻焦虑情绪。若创面出现恶臭、深部组织暴露或持续扩大,需立即就医进行外科清创或负压引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