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阑尾炎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但部分单纯性阑尾炎可尝试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适用性主要取决于病理类型、症状严重程度、并发症风险、患者基础状况及治疗效果评估。
1、病理类型:
单纯性阑尾炎无穿孔或脓肿是保守治疗的主要适应症。这类炎症仅累及黏膜层,表现为右下腹隐痛、低热,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轻度升高。若影像学检查确认无化脓、坏疽或穿孔,可考虑静脉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
2、症状严重程度:
发病48小时内且疼痛评分≤4分10分制的患者更适合保守治疗。若出现持续高热>39℃、剧烈压痛伴反跳痛、肠麻痹等症状,提示可能进展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需立即手术干预。
3、并发症风险:
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或免疫抑制人群易发生穿孔和腹腔感染。这类患者即使症状轻微,保守治疗失败率可达30%-40%,建议优先手术。儿童阑尾炎进展快,保守治疗后复发率超50%,通常不推荐。
4、基础状况:
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作为过渡方案。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腹痛变化及炎症指标,若72小时内无改善需转为手术。
5、治疗效果评估:
保守治疗成功标准包括体温正常48小时、腹痛缓解、白细胞计数下降。达标后需继续口服抗生素7-10天,但一年内复发率约15%-30%。建议康复后3个月复查腹部超声评估阑尾状态。
保守治疗期间应严格卧床休息,采用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增加肠蠕动。疼痛缓解后逐步过渡到少纤维软食,禁食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肠功能恢复,但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腹痛加剧、呕吐或发热,需立即返院复查。妊娠期阑尾炎、老年患者及儿童群体建议多学科会诊评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