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需注意保持环境安全、判断意识呼吸、正确按压位置、控制按压深度频率、避免过度通气等事项。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措施,操作不当可能影响救治效果或造成二次伤害。
1、环境安全
实施心肺复苏前需确认现场环境安全,避免施救过程中发生坠落物砸伤、触电、交通意外等二次事故。若患者处于火灾、毒气泄漏等危险环境,应优先转移至安全区域再施救。转移时注意保护患者头颈部,避免拖拽造成脊柱损伤。
2、判断意识呼吸
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若患者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不可因检查脉搏延误抢救,非专业人员无需专门检查颈动脉搏动。
3、按压位置
成人按压点为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儿童为胸骨中下段。定位时用掌根接触胸壁,另一手重叠其上,手指交叉上翘避免压迫肋骨。孕妇或肥胖者可按压位置稍向上移,但始终保持在胸骨范围内。
4、按压深度频率
成人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按压频率维持在100-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保证胸廓充分回弹。避免按压中断,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
5、避免过度通气
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通气量约500-600毫升。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或胸腔内压增高。单人施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双人施救儿童婴儿为15:2。
心肺复苏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反应,若出现自主呼吸、肢体活动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可停止操作。施救后建议补充水分并适当休息,避免因体力消耗导致眩晕。日常可学习正规急救课程,定期复训巩固技能,家中建议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抢救时保持冷静,记录关键时间节点有助于后续医疗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