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是儿童和成人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侵入消化道后破坏肠黏膜细胞,导致水样腹泻、呕吐和低热。病程通常具有自限性,3-7天可自行缓解。
2、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通过未煮熟肉类或变质食品进入人体。细菌产生的肠毒素会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引发剧烈腹痛和血便。严重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可能伴随脱水或败血症等并发症。
3、饮食不当:
暴饮暴食或摄入过多辛辣、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高脂饮食延缓胃排空,未彻底加热的海鲜可能含副溶血性弧菌。这类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炎症通常24小时内缓解,胃黏膜修复需3-5天。
4、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伪膜性肠炎。化疗药物则直接损伤快速增殖的胃肠上皮细胞,这类药物性胃肠炎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寄生虫感染:
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通过污染水源传播,在肠道内形成机械性损伤和毒性作用。典型表现为慢性腹泻与营养不良,粪便检查可见虫卵或滋养体,需针对性使用甲硝唑等抗原虫药物。
发病期间建议采用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症状加重或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时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适量摄入低脂酸奶调节菌群,烹饪食物需保证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生熟食材分开处理。日常注意手部卫生,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