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典型症状包括意识状态改变、呼吸异常、肌张力变化、惊厥及前囟膨隆。根据出血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从轻微嗜睡到昏迷不等。
1、意识障碍:
轻者表现为嗜睡或易激惹,重者出现昏迷。这与出血部位压迫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或大脑皮层功能受损有关。需密切观察新生儿对刺激的反应程度,若出现呼唤无反应或持续昏睡,需紧急就医。
2、呼吸异常:
常见呼吸暂停、呼吸节律不整或喘息样呼吸。出血导致脑干受压时可能引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早产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周期性呼吸暂停,需通过血氧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3、肌张力改变:
可表现为肢体过度松软或强直性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肌张力低下,而硬膜下出血常导致角弓反张。需注意新生儿自然体位是否对称,自发运动是否减少。
4、惊厥发作:
多为局灶性阵挛或微小型惊厥眼球震颤、咀嚼动作。与出血灶刺激皮层或电解质紊乱相关。不同于正常新生儿抖动,惊厥发作不能被约束制止,且常伴眼球异常运动。
5、前囟膨隆:
提示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需在安静状态下触诊前囟张力,同时观察头围增长是否过快。合并颅缝分离时可能听到"破壶音"。
对于存在产伤史、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的高危新生儿,建议出生后72小时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母乳喂养时可适当抬高头部15-30度,避免突然体位变动。日常护理中需记录每日觉醒时间、喂养量及异常动作,发现异常神经症状应立即进行头颅超声检查。维持适宜环境温度减少耗氧量,避免声光刺激诱发惊厥。维生素K1预防性补充可降低晚发性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