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补钠需遵循五大原则:缓慢纠正、限制液体、监测血钠、病因治疗、预防复发。
1、缓慢纠正:
血钠提升速度应控制在每日8-10mmol/L以内,24小时不超过12mmol/L。过快纠正可能引发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神经症状。对于慢性低钠血症患者,建议采用静脉输注3%高渗盐水的梯度补钠法,每4-6小时监测血钠浓度。
2、限制液体:
对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通常<1000ml。心衰患者可联合利尿剂治疗,SIADH患者可选用托伐普坦等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限制液体时需同步监测尿量及电解质平衡。
3、监测血钠:
补钠期间每2-4小时检测血钠及尿电解质,危重患者需建立中心静脉压监测。当血钠升至120mmol/L以上或症状缓解后,可调整为每6-8小时监测。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补钠方案,避免矫正过度。
4、病因治疗:
需明确区分低血容量性如腹泻、等容量性如SIADH和高血容量性如心衰低钠血症。针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内分泌病因需激素替代治疗,药物相关者应及时停用噻嗪类利尿剂等致病药物。
5、预防复发:
慢性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查电解质,限制每日钠摄入量2-4g。神经源性多饮患者需进行饮水行为矫正,肝硬化腹水患者推荐螺内酯联合呋塞米利尿。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可降低再住院率。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含钠食物如海带、奶酪等,避免过量饮水。运动时注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高温环境下工作应增加盐分摄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建议每月检测血钠,出现恶心、嗜睡等前驱症状时及时就医。长期服用利尿剂者需定期评估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