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暴露感染乙肝病毒可通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等方式治疗。乙肝病毒感染通常由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共用注射器、医源性暴露等原因引起。
1、紧急阻断:
暴露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中和游离病毒,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需在不同部位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续按0-1-6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伤口需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冲洗,挤出污染血液。
2、医学监测:
暴露后需定期检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追踪HBsAg是否转阳。若3个月内未出现表面抗原阳性,提示阻断成功。监测期间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可能与病毒活跃复制导致肝炎发作有关。
3、传播阻断:
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行为需使用避孕套,配偶及密切接触者需接种疫苗。孕妇需在产前检查乙肝病毒载量,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需联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
4、肝脏保护:
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肝毒性药物,限制酒精摄入以减轻肝脏代谢负担。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奶蓟草提取物,维持肝细胞修复功能。合并脂肪肝者需控制体重,每日有氧运动30分钟。
5、药物干预:
确诊慢性乙肝感染者需评估抗病毒指征,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肝硬化患者需每6个月进行肝癌筛查,出现门脉高压可考虑TIPS手术或肝移植。
日常饮食建议选择清蒸鱼、豆腐等优质蛋白,烹调方式以少油快炒为主。坚持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调节免疫,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家庭成员应分餐并使用公筷,感染者衣物需60℃以上高温清洗。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23点前入睡有助于肝脏排毒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