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通过生精小管内的精原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精子,主要经历精原细胞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精子细胞变形等阶段。

1、精原细胞增殖
精原细胞位于生精小管基底膜,通过有丝分裂增加数量。这类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部分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生精小管支持细胞为精原细胞提供营养和微环境调控,促卵泡激素和睾酮共同调节该过程。若该阶段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少精症或无精症。
2、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
初级精母细胞经历两次减数分裂形成圆形精子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产生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量减半;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精子细胞。此过程受温度敏感,阴囊温度需低于体温。异常分裂可能导致非整倍体精子,与胚胎发育缺陷相关。
3、精子细胞变态
圆形精子细胞经形态变化形成蝌蚪状精子,包括顶体形成、鞭毛发育和多余胞质脱落。高尔基体发育为顶体囊泡,内含水解酶;中心粒形成鞭毛轴丝;线粒体环绕中段提供能量。该阶段易受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对此有保护作用。

4、精子释放
成熟精子通过生精小管管腔进入附睾,经历进一步功能成熟。支持细胞吞噬残余胞质,血睾屏障维持微环境稳定。附睾分泌蛋白修饰精子膜,获得运动能力和受精潜力。该过程障碍可导致精子活力不足或畸形率升高。
5、激素调控
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精密调控生精过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后者促进睾酮合成。睾酮与支持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维持生精微环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也参与调节,内分泌紊乱可导致生精功能障碍。

保持阴囊通风透气避免高温,均衡摄入锌硒等微量元素,规律作息减少氧化应激,适度运动维持激素平衡。避免接触电离辐射和生殖毒性物质,出现精液异常需及时进行精液分析和生殖内分泌检查。长期不育患者可考虑睾丸活检评估生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