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异常、长期药物刺激、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
1、上腹隐痛:
胃黏膜萎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部消化功能减弱,食物长时间滞留刺激胃壁。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呈持续性钝痛或灼烧感,进食后可能加重。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小米粥、山药等易消化食材。
2、餐后饱胀:
胃排空延迟使食物滞留产生胀气,伴随早饱感。这与胃窦部腺体萎缩导致的胃蠕动减弱有关。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每餐控制在200克以内,餐后适当散步促进胃肠蠕动。
3、反酸嗳气:
胃食管交界处功能失调导致胃内容物反流,食管黏膜受刺激产生烧灼感。患者常出现夜间平卧时症状加重。睡眠时可抬高床头15厘米,日常限制咖啡、巧克力等松弛食管括约肌的食物。
4、食欲减退:
胃黏膜萎缩影响胃蛋白酶原分泌,食物消化吸收障碍引发营养不良。患者可能出现厌恶肉类等蛋白质食物的表现。可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烹饪时采用蒸煮等保留营养的方式。
5、体重下降:
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肌肉消耗,可能伴随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这与胃底腺萎缩引起的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有关。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萎缩性胃炎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选择清蒸鱼、南瓜羹等低脂易消化食物,避免腌制食品。每周进行3-5次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监测胃黏膜变化情况。出现持续消瘦、呕血或黑便等警报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