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淋巴血行播散及邻近病灶直接扩散,常见诱因有免疫力低下、局部创伤或慢性炎症、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期接触结核病患者。
1、结核菌感染:
涎腺结核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多通过呼吸道吸入带菌飞沫后经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至涎腺。当机体免疫力正常时,结核菌可被局限形成肉芽肿;若免疫力下降,细菌活跃繁殖导致腺体干酪样坏死,表现为腺体无痛性肿大或形成窦道。
2、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放化疗患者等群体易发病。免疫缺陷使结核菌难以被清除,涎腺中潜伏的结核菌重新激活增殖,引发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后期可形成冷脓肿,穿刺可见淡黄色脓液。
3、局部因素:
涎腺导管结石或外伤可能破坏腺体屏障功能,为结核菌定植创造条件。慢性涎腺炎患者腺体分泌功能紊乱,导管内环境改变更利于细菌滞留,临床常见腮腺或颌下腺区质地坚硬的肿块。
4、基础疾病: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唾液糖分升高,成为结核菌培养基。同时高血糖状态削弱白细胞吞噬功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3-5倍,这类患者涎腺结核常合并多发性脓肿或皮肤瘘管形成。
5、接触传播:
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菌可能通过飞沫经口腔黏膜侵入涎腺。医护人员、结核病患者家属等高风险群体需加强防护,接触后及时漱口可降低感染概率。
预防涎腺结核需保持口腔卫生,每日刷牙两次并使用含氟漱口水;加强营养摄入,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C/D的补充;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糖,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避免与活动性结核患者共用餐具。出现无痛性涎腺肿大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尽早就医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腺体活检,早期规范抗结核治疗6-9个月可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