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部分氢化植物油、油炸食品、烘焙食品和加工食品中,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1、来源
反式脂肪酸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类。天然反式脂肪酸少量存在于牛羊肉和乳制品中。人工反式脂肪酸主要产生于植物油氢化过程,常见于人造黄油、起酥油、植脂末等加工原料,广泛用于饼干、蛋糕、炸鸡等食品制作。
2、特性
反式脂肪酸分子结构呈线性排列,熔点较高,室温下呈固态。这种特性使其能延长食品保质期并改善口感,但会干扰人体正常代谢。与顺式脂肪酸相比,反式脂肪酸的碳链结构更接近饱和脂肪酸。
3、健康影响
反式脂肪酸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日摄入超过2克反式脂肪酸可使冠心病风险显著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
4、识别方法
查看食品配料表中是否含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等成分。营养成分表若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克,实际仍可能含少量。高温反复使用的食用油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应避免重复煎炸。
5、替代选择
选择未氢化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烹饪。烘焙时可用苹果酱、香蕉泥代替人造黄油。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优先选择标注不含反式脂肪酸的产品。适量食用天然乳制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无需过度担忧。
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需从饮食习惯入手,限制油炸食品和加工零食的食用频率。烹饪时控制油温避免过高,选择清蒸、水煮等健康烹调方式。保持膳食多样性,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特殊人群如孕妇、高血脂患者更需严格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