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生存期需结合分型、治疗反应及个体差异综合评估。
1. 疾病分型与临床表现: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两大类。早期症状包括持续发热、贫血导致的乏力苍白、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以及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脾肿大、骨关节疼痛,严重时发生颅内出血或感染性休克。
2. 治疗方式与生存率:
规范治疗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五年生存率可达90%,成人约为40%。治疗以化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诱导缓解方案,高危患者需联合靶向药物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缓解后需进行巩固和维持治疗,微小残留病灶监测对预后判断至关重要。
3. 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年龄小于60岁、白细胞计数较低、无合并染色体异常者预后较好。治疗期间需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生冷食物。血小板低下时需绝对卧床,防止碰撞。心理支持可改善治疗依从性,家属应协助患者记录体温变化及出血情况。
日常需保持居住环境通风消毒,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质饮食,如鱼肉泥、蒸蛋羹等。治疗间歇期可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穿刺。出现持续高热或皮下血肿需立即就医,缓解期患者建议每三个月进行免疫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