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可通过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子宫内膜癌可能与长期雌激素刺激、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下腹疼痛、阴道排液、贫血、消瘦等症状。
1、阴道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初步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方法,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及异常回声。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4mm需警惕,绝经前女性需结合月经周期判断。超声发现宫腔占位或血流异常信号时,需进一步病理检查。
2、子宫内膜活检:
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内膜吸取活检可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检查发现腺体结构异常即可确诊。分段诊刮能区分宫颈与宫体病变,适用于异常出血患者。活检前需排除妊娠及急性炎症,术后可能出现少量出血。
3、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直视下观察宫腔形态,可精确定位病灶并取材。镜下典型表现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异常血管或坏死灶。该检查能发现早期微小病灶,同时可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操作,需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
4、肿瘤标志物检测:
CA125和HE4水平升高可能提示肿瘤进展或转移,但特异性较低。晚期患者CA125数值常超过35U/ml,监测其动态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5、影像学检查:
MRI能清晰显示肌层浸润深度和宫颈受累情况,CT有助于发现淋巴结转移。PET-CT对远处转移检出率较高,适用于分期评估。影像学分期准确率可达80%以上,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参考。
诊断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阴道出血情况,按医嘱进行盆腔康复训练。出现发热、持续腹痛或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