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体温是判断是否发烧最直接的方法,腋下体温超过37.3℃或口腔体温超过37.5℃可视为发热。
发热通常伴随身体不适,如畏寒、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部分人群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呼吸加快或食欲下降。婴幼儿发热时易出现哭闹不安、嗜睡或拒食。老年人因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1、体温测量方法:
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需保持5分钟,电子体温计听到提示音后读取数据。测量前避免剧烈运动、进食或饮用冷热饮,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体温暂时性波动。测量口腔温度时需将体温计置于舌下并紧闭嘴唇,测量期间不可说话或移动。耳温枪测量需对准鼓膜方向,确保探头与耳道紧密贴合。
2、症状观察要点:
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趋势比单次测量更重要,建议每日固定时间记录体温曲线。观察是否伴随咳嗽、咽痛、皮疹等体征,这些症状有助于判断发热原因。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时需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发热超过38.5℃或持续3天未退应及时咨询
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促进代谢,选择小米粥、蒸南瓜等易消化食物。发热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居室温度维持在20-24℃为宜,出汗后及时更换干爽衣物。体温超过38.5℃可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退热后仍应观察3天体温变化,警惕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