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引起,可能由滥用抗生素、免疫力下降、妊娠期激素变化、糖尿病控制不佳、性接触传播等因素导致,可通过抗真菌药物、调节阴道菌群、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伴侣同治等方式治疗。
1、滥用抗生素:
长期或频繁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阴道正常菌群平衡,抑制乳酸杆菌生长,导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同时使用克霉唑栓剂、硝酸咪康唑栓等局部抗真菌药物,配合口服氟康唑巩固疗效。
2、免疫力下降:
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等情况会削弱机体免疫力,难以抑制真菌增殖。临床表现为外阴剧烈瘙痒、豆渣样白带增多。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免疫调节,联合使用制霉菌素阴道片等药物控制感染。
3、妊娠期激素变化:
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使阴道上皮糖原含量增加,为真菌生长提供营养。孕妇可能出现外阴灼痛、排尿不适等症状。建议选择对胎儿安全的硼酸栓剂局部治疗,产后激素水平恢复后症状多可缓解。
4、糖尿病控制不佳:
血糖过高导致阴道分泌物含糖量增高,促进真菌繁殖。患者常合并外阴红肿、皲裂。需严格监测血糖,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控制血糖达标,同时配合酮康唑乳膏外涂改善症状。
5、性接触传播:
男性伴侣携带真菌可通过性接触造成交叉感染,表现为性交后症状加重。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伴侣需同步使用克霉唑软膏外涂。复发患者建议采用安全套阻隔传播。
日常需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穿紧身裤或使用护垫。饮食上减少高糖食物摄入,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清洗外阴时选择pH4.0-4.5的弱酸性护理液,避免阴道冲洗。症状缓解后仍需规范用药至疗程结束,防止复发。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妊娠期患者需在产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期间出现发热、盆腔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