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出血可通过内镜下止血、血管栓塞术、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病灶、输血支持等方式治疗。小肠出血通常由血管畸形、小肠肿瘤、克罗恩病、非甾体抗炎药损伤、感染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止血:
内镜下电凝或钛夹止血适用于活动性出血病灶,能直接封闭破损血管。对于血管扩张症或溃疡出血,氩离子凝固术可有效止血。操作需由消化内科医师在肠镜引导下完成,术后需禁食24小时观察。
2、血管栓塞术:
介入放射科通过肠系膜动脉造影定位出血点,用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责任血管。该方法对血管畸形和憩室出血有效率超过80%,但可能引起肠缺血并发症。术后需监测腹痛和便潜血变化。
3、药物治疗: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可减少内脏血流,适用于门脉高压性肠病出血。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能促进溃疡面愈合。严重感染性肠炎需用环丙沙星联合甲硝唑控制炎症。药物疗程需持续4-8周。
4、手术切除:
小肠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肿瘤、梅克尔憩室等结构性病变。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可切除15-20cm肠段。急诊手术指征包括每小时失血量>500ml或24小时内输血>4单位。术后需预防肠粘连和吻合口瘘。
5、输血支持:
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休克时需输注浓缩红细胞。每单位红细胞可提升血红蛋白10g/L,输血同时需静脉补铁。大量输血需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
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如米汤、蒸蛋。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摄入,三个月内限制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肠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需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出现头晕心悸或黑便加重应立即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