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并发症管理、康复训练、免疫调节等方式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通常由蚊虫叮咬传播、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系统损伤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
早期使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需结合静脉给药与鞘内注射。发病72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超过一周后疗效显著下降。
2、对症支持:
高热采用物理降温联合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惊厥发作时静脉注射地西泮。脑水肿患者需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呼吸衰竭者及时气管插管。重症病例需ICU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营养支持。
3、并发症管理:
肺部感染选用头孢曲松等广谱抗生素,癫痫持续状态需丙戊酸钠持续静脉泵入。吞咽障碍患者实施鼻饲喂养,肢体挛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可能与继发细菌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意识障碍加重等症状。
4、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障碍者开展Bobath技术训练,语言障碍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认知康复包括注意力训练、记忆编码策略,配合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发病后3-6个月是黄金恢复期,需坚持至少1年系统康复。
5、免疫调节:
重症患者可试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干扰素α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可能与细胞因子风暴、自身免疫反应有关,通常表现为CRP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异常等症状。糖皮质激素使用需权衡免疫抑制风险。
急性期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神经系统后遗症,日常饮食推荐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粥、蒸蛋羹,康复期每天进行30分钟步行或水中运动。保持居室防蚊措施,恢复期患者可接种乙脑疫苗加强免疫。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或运动障碍时,应及时至神经内科复查脑电图与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