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醚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等途径对人体造成危害,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抑制、黏膜刺激、肝肾损伤等症状。石油醚的危害通常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易燃易爆特性、职业暴露、不当储存、误服等原因引起。
1、神经系统影响:
石油醚中的脂肪族烃类具有脂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短期接触可能导致头晕、头痛、嗜睡,高浓度暴露可能引发意识模糊或昏迷。长期低剂量接触与认知功能下降、周围神经病变相关,需避免密闭空间使用并配备通风设备。
2、呼吸系统损伤:
吸入石油醚蒸气会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咽喉灼痛,严重时导致化学性肺炎。职业接触者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或肺水肿,作业时应佩戴防毒面具。伴随症状包括胸闷、呼吸急促,慢性暴露可能增加哮喘风险。
3、皮肤黏膜刺激:
液态石油醚接触皮肤会溶解皮脂造成干燥皲裂,长期接触导致接触性皮炎。眼部溅入可引起结膜充血、角膜损伤,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接触后需更换污染衣物,使用屏障霜可降低渗透风险。
4、消化系统毒性:
误服石油醚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急性症状,吸收后经肝脏代谢加重解毒负担。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干扰有关,伴随谷丙转氨酶升高。严重中毒需洗胃处理,避免使用催吐剂防止吸入性肺炎。
5、肝肾器官损害:
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泄可能损伤肾小管功能,表现为蛋白尿或肌酐升高。长期接触者需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与对乙酰氨基酚等肝毒性药物联用。职业健康检查应包含尿常规和肝肾超声筛查。
减少石油醚危害需规范操作流程,作业场所安装防爆通风系统,配备丁腈手套、护目镜等防护装备。意外吸入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误服后禁用牛奶催吐。日常可增加维生素B族和抗氧化剂摄入,接触后48小时内观察是否出现血尿或黄疸症状,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