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瓣膜是男性婴幼儿先天性尿道梗阻性疾病,主要由尿道黏膜异常皱褶形成单向阀门结构,导致排尿困难、膀胱高压及上尿路损害。
1、解剖异常:
后尿道瓣膜位于前列腺部尿道,多为黏膜皱襞呈帆状或嵴状突起。胚胎期尿生殖膜残留或中肾管发育异常是主要形成机制,瓣膜阻碍尿液排出时可引发膀胱壁增厚、输尿管扩张。
2、临床表现:
新生儿期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细弱,严重者出现腹部膨隆;婴幼儿期可伴随反复尿路感染、生长发育迟缓。部分患儿因肾积水就诊,超声检查发现双侧输尿管扩张是典型体征。
3、诊断方法: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是确诊金标准,可见后尿道扩张及瓣膜远端尿流变细;超声检查可评估膀胱壁厚度及上尿路积水程度,尿动力学检查能明确膀胱功能障碍类型。
4、治疗原则:
经尿道电切瓣膜是首选术式,通过内镜直视下切除梗阻组织;严重肾积水患儿需先行膀胱造瘘分流尿液,待肾功能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术后需定期监测膀胱功能及肾功能。
5、远期并发症:
约30%患儿术后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需长期随访;肾功能不全多与诊断延误相关,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青春期后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确诊后尿道瓣膜患儿应限制高盐饮食以减轻肾脏负担,每日饮水量需根据尿量调整。康复期建议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排尿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增加腹压。定期复查尿常规、泌尿系超声及血肌酐,监测肾功能变化。母乳喂养婴儿需观察排尿频率及尿量,发现尿流中断或哭闹排尿应及时就诊。家长需掌握清洁间歇导尿技术以应对术后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