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曲张是指下肢大隐静脉因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的静脉扩张、迂曲病变,属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常见表现。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生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长期站立、妊娠、肥胖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迂曲隆起、酸胀乏力、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静脉炎或溃疡。

1、解剖基础
大隐静脉是人体最长的浅静脉,起自足背内侧,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股沟区汇入股静脉。静脉内存在多个瓣膜结构,可防止血液逆流。当瓣膜功能受损时,血液因重力作用淤积在下肢静脉,导致静脉管腔压力增高、管壁扩张变形。
2、发病机制
静脉高压是核心病理基础。长期站立或腹压增高使静脉回流阻力增加,瓣膜承受压力超过代偿能力时发生关闭不全。血管壁平滑肌和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导致静脉弹性下降,血管内皮损伤可激活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静脉扩张和血液淤滞。
3、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下肢浅表静脉蚯蚓状迂曲扩张,久站后出现小腿沉重感或钝痛。进展期可见踝部水肿、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晚期可能出现皮肤脂质硬化、湿疹样皮炎,严重者发生难以愈合的静脉性溃疡,多位于踝关节上方内侧。

4、高危因素
遗传性结缔组织薄弱者更易发病。女性妊娠期激素变化和子宫压迫可诱发静脉曲张。职业需长期站立者如教师、护士患病风险显著增高。肥胖、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均会加速病情进展。
5、诊断方法
临床体检结合超声多普勒检查可确诊。彩色多普勒能清晰显示静脉瓣膜反流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静脉造影适用于复杂病例评估深静脉系统。临床分级常用CEAP分类系统,根据临床表现、病因、解剖定位和病理生理进行分期。

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穿戴医用弹力袜可有效减轻症状,压力梯度以20-30mmHg为宜。控制体重、增加小腿肌肉锻炼有助于改善静脉泵功能。出现皮肤改变或溃疡时需及时就医,治疗方法包括泡沫硬化剂注射、激光闭合术或传统剥脱手术等。日常需注意下肢皮肤护理,避免外伤导致难以愈合的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