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憩室可能引起肠道出血,但发生率较低。憩室壁血管破裂或憩室内炎症糜烂是出血的常见原因,多数患者出血量较少且可自行停止。
一、十二指肠憩室出血的病理机制:
十二指肠憩室出血主要与黏膜血管机械性损伤有关。憩室颈部狭窄导致内容物滞留,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进而侵蚀黏膜下血管。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还会造成憩室壁纤维化,增加血管脆性。部分患者合并憩室内异位胃黏膜时,胃酸分泌可能加重黏膜溃疡风险。
二、典型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出血常表现为柏油样便或呕血,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是确诊首选,能直接观察憩室开口有无活动性渗血或血痂附着。CT血管成像有助于发现直径大于5毫米的出血灶,胶囊内镜对隐匿性出血有较高检出率。需注意与消化性溃疡、血管畸形等疾病鉴别。
三、分级治疗策略:
少量出血可通过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黏膜保护剂保守治疗。内镜下止血可采用钛夹封闭、肾上腺素局部注射或氩离子凝固术。反复大出血者需考虑手术切除憩室,术中需注意避免损伤胆总管和胰管。介入栓塞治疗适用于高风险患者,但存在肠缺血并发症可能
预防出血需控制腹压增高因素,避免用力排便和剧烈咳嗽。高纤维饮食可减少憩室内容物滞留,每日饮水量建议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合并憩室炎时应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选择低渣饮食。定期随访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需及时就医。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